2023/12/27
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现在的知乎)都很幼稚、想当然,用唯心的方式臆想世界并解读世界,基本上不具有价值。相当一部分人将道听途说的东西无限复读,制造互联网垃圾。比如从几年前一直听到现在的“只有中国有户籍制度,连越南都取消了”。其实稍微自行思考一下,就知道这种言论没有一点道理。
看待事物,首先看到它的「名」,其次看到的是「实」。户籍的本质就是居留权,是居民身份的标志。在全球各国,居民身份与居留权都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说改个名字或形式它就消失了,它是社会现实里的一种实在物。
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有的中国人出生在海外,有中国护照但没有户口与身份证,不是中国居民;比如缅甸拒绝为未经批准在各种土地上搭建房屋的居民发放身份与户口。
居民身份与国籍是分离的:比如有的越南人在中国香港出生和长大,没有中国国籍,只有越南护照,但有香港永久居留权,不是中国公民但是中国香港居民;比如有的外国人申领了中国居留证,成为了中国居民。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有居民身份证,在本国范围内迁徙也需要变更居住地址,以获得迁入地的居民身份。少数没有居民证件的国家,则依靠纳税、社保、租住或购买房屋来认定新的居民身份。
居民身份是一项权益。主要体现在:
一、保障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公共服务。比如北京、上海有一些没有房产的本地居民,则仍然因为本地居民户口而享受本地上学、公租房的优待,不至于流落到其他地方;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就更普遍了,要不然绝大多数本港居民早就被卷麻了。
二、保障城外居民可以享受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比如有耕地、林地、池塘、渔场等的使用权;这样的权利在印度就大相径庭了,印度不承认森林原住民的权益,大肆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原住民无家可归。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是居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手段。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户籍制度的本质——居民身份本身是始终存在的。
阅读更多
2023/12/26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读书好赚钱、“孔雀东南飞”的认知。如果是高端人才,按喜好选择定居地,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算人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充当“农民工”而已。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海运便利,承担经济与贸易功能,印度也同样是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沿海地区经济规模大于内陆,所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就业人口。到沿海地区打工基本只有两种模式:一、在厂区或工地工作,俗称“打螺丝”、“打灰”;二、在城区工作,也就是服务业人员,俗称“搬砖”、“码农”、“金融民工”。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人口,均可以在这些找到工作岗位。所以地理塑造了现实,现实塑造了人口流动格局。
从现实角度看,沿海地区无疑是工作、生活的最佳地,毕竟找到工作岗位是生存生活的第一要务。这说明我们理解现实,但不多,我们只理解了一半的现实。
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着很多科教文卫“六边形战士”的省会城市,可以称为“小北京”,又可以称为高端版的三线建设城市,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感觉——“经济不行“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高端工业、科研、人才。这些城市工作岗位由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构成,对工作场所的称呼是“单位”而不是“公司”。
这些城市的工作岗位一般都偏向高端,高端工业的科研与制造、知名三甲医院、数量庞大的知名高等院校,都需要大量的硕、博人才。我们找不到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我们并不符合岗位要求。
这些城市并不是经济水平不行,而是追求不同。它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经济效益,而是更广阔的社会效益。它们以科学与教育为重,医疗发达,文化发达,其核心人口安居乐业、生活质量较高,人口素质高,富有精神追求,生活幸福度高。即使是搞经济与贸易,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也是极强的发展基础——理工科的书不是白读的。它们的起点很高,对城市化、现代化的理解是超越了打工、吸纳就业、经济贸易的。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城市的缺点,只是因为我们阶层低,看不到同一个城市中其实存在着它真正的世界,城区核心人口对自己城市的实质评价与我们截然不同。
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其生活质量与实际获得一定是超过沿海地区的地级市的。从房价、房租、理发价格、维修服务价格等指标来看,它们以一半的金钱成本获得了几乎一致甚至更高水平的医疗、教育与生活,完全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示范区。我不推荐苏州、无锡、南通、惠州、珠海,也不推荐鹤岗、阜新,我推荐各种“小北京”:沈阳、武汉、合肥、长沙、成都、重庆、西安等。
照理说,这些城市的丰富资源也应当往沿海地区集聚,也的确有国企或学校“东迁”。但国家政策仍旧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国企又搬回了原本的省份;高校被禁止实质性东迁,除了早前就已经扎根沿海的。所以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基本不再外流。
阅读更多
2023/12/25
由于超前的改进,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人们很快适应了在城区公寓的居住生活。
总人口持续下跌。一省内,除了省会与单列城市外,人口或小学生数量在持续减少,只有省会等城市在逆势增长。
由于地铁等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全建成,城区人口得到爆发性增长,各大省会城区人口超过七八百万。
人地矛盾非常紧张,据此我认为这些城市的公寓住房价值凸显。其高价值体现在两个指标:一是高流通性,二是高出租性与高租金。这里说的公寓不是产权概念,而是指地处城区、靠近地铁医院学校公园商场超市的小户型住房。越小越好,越靠近市中心越好。但过于老旧、缺乏维护、有根本性的难以改善的硬伤的除外。
郊区的破败化不可避免。注意这里指真正的郊区,不含郊区里自有的城区。那种县级城市不在本次讨论的省会等城市的范畴内。
考虑到城区的扩大,近郊在未来是否能被囊括进城区?由地铁线路与城区环路看来,城市基本格局已经建成,三环以内仍旧留有富余。所以三环内的边边角角还有希望,近郊则没有。近郊只有一种希望——成为“睡城”,但睡城的本质是“睡村”。
阅读更多
2023/12/24
朱熹,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被称为朱子。
现代西方哲学家正从印度哲学中汲取养分,就像古代中国从印度哲学中取用精华。由于印度哲学对中国长久的影响,中国哲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形上学、宇宙论、美学等方面。
朱熹本人精通佛老,当时最流行的中国哲学也正是禅宗。禅宗虽然提倡「吃饭穿衣,皆是妙道」,但仍然局限在印度哲学注重的出世、出家生活的领域。朱熹完成了对禅宗的反动,将生活的意义扩展到在朝为官、尘世生活,开创了理学,中国哲学由此跃上了新的台阶。
朱熹认为有「理」,即事物的普遍规律;然后才有物,即事物的具体实现;万物都是由理决定的,理是物的必要条件,没有理就没有物。这在12世纪的中国是一大进步。
他并没有在实然上停留,继续往应然方向上努力。在这个基础上,朱熹认为「饮食」、「一夫一妻」等基本需求都是「天理」,而「美味」、「三妻四妾」等过分需求都是「人欲」,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平等、均富思想是相当进步的。
但他在这里明显说谎了。朱熹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精通儒释道,诗文俱佳,不可能不知道真正的理和物是怎样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就从现实世界里意识到了普遍规律:极少一部分人可以占有绝大多数资源;少数人可以山珍海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都尚未温饱;少数强者可以获得更多,大多数弱者只会更弱。这才是真正的天理。如同《新约·马太福音》所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又如同《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谎?因为他是一位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柏拉图的理论,指拥有智慧的国家统治者),是一位素王(董仲舒评孔子语,指拥有德行但没有统治者地位的人),是一位实践家。他在逆行,并致力于改变世界。黑暗、腐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世界和历史的常态,是大多数时候的“正常”。他完成了对正常的反动,将这些事实抨击为「人欲」,将清明的理想奉为「天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即抑强扶弱、平均资源。因此,他也完成了对哲学的反动,走向了实践,走向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
阅读更多
2023/07/16
以个人经验大致点评下国内众多城市和地方:
挺怀念哈尔滨,目测是全国范围内最现代化的地方。在我这,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是精神层面上的现代化。
珠三角也还行,以外贸经济为主。几个城市中,香港还不错。但是广东总给我一种异域风格的感觉,或许是我不了解岭南文化。
北京,是我见过最有礼貌的地方。但北京是全国人的北京,游客众多,感觉不是特别喜欢。
中原地区,河南以及环河南地区,我觉得移民应该不会去,人口众多,过于拥挤。不过山东沿海还可以。
华东地区,以外贸经济为主。个人感觉华东汉族过于内敛,偏向保守,有点儒家“清教徒”的意思。给我的异域感比岭南弱,以传统中国文化为纽带的话则增添了许多熟悉感。
关中,不太喜欢。土著社会为主,比其他土著社会好一点的是移民不少,所以普通话普及程度稍高。 云贵川,土著社会,虽然以方言为主,但都是官话(即北方话),所以一般还是能听懂的。川中川东,感觉跟关中差不多,但人口多、美食多。云贵高原在南方开辟了一块北人可以无缝适应的居住区,这点很吸引人。贵州有着全新基建,而底子差,基于这点,我认为贵州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前途相对较好。 新疆北疆,跟东北比较类似,移民社会,通行普通话。在有些城市中,体育用品店、音乐乐器店、画室的流行程度跟东北也类似。但比起二十年前,似乎有些退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