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哲学两大源头

对于中国来说,在佛教(及其携带的印度哲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道家、名家、阴阳家。 但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更久,主要内容有《易经》、苯教。 《易经》为周文王时期的创作,是周人在商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周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的阶段;商人是少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与商业文明,尤其在文字、神学与哲学、天文历法方面造诣非凡。 商人的主要信仰包括“帝”和“祖”,帝即至高神,祖即历代祖先。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也有用于宗教祭祀的历法。哲学上最重要的两点是:人与帝的沟通(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观察),天命观念(商汤革命)。 周人在向商人学习农业与祭祀的过程中被商化,理解并发展了其哲学。周文王认为自己能够与商人的帝沟通(即发现了自然现象并没有保护商人的倾向性,发现了商人王室并没有神圣性),认识到了大邑商可以衰亡、小邦周可以崛起的变化之道,由此出现了《易经》,继而出现了商周革命。 苯教是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宗教,产生于象雄地区,但创始人来自波斯或中亚。苯教思想与波斯哲学高度相似,以二元对立为最大特色。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的互动,构成自然运行的框架与社会规范的工具。

阅读更多

想象的两个特性

想象的最主要特性是主观的。想象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只是大多数人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因为与现实的不符,产生诸多不快、痛苦、憎恨等负面状态。 想象的第二个特性是可以变为现实。理论上,任何有变为现实可能性的想象都可以变为现实。想象需要通过行动这一桥梁变成现实。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行动。

阅读更多

写在28岁提前退休的两年之后

漫长的两年终于过去了。 28岁前的记忆,好像《镜花缘》里的一场梦。 28岁仿佛我的新生,而之后的这两年比之前的二十八年都要漫长。 退前退休后的三个月(2022.4-2022.6),是在上海的短居(两个月)与在湖北、湖南、江西的流浪(一个月)。 接下来的两个月(2022.7-2022.8),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一项心愿——重走长征路,穿越十省,到达终点。这是一段每天都在户外的流浪生涯,是身体和精神的磨炼,身体得以强健,精神得以舒展。 接下来是与父母相处的半年(2022.9-2023.2);同时也做其他事,作为主动面对事情的磨炼。 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考试是主线,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其中也做了其他的事,比如流浪(2023.3-2023.7),在考试的间隙,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国内、国外,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更多心愿;比如隐居(2023.8-2024.3),在成都住了下来,入职了一个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考试。 隐居是相对于流浪的一个概念。 退休后也是能工作的,只是工作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的工作也在根本上与之前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的这两年。

阅读更多

佛国的陨落与儒教的开端

儒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宗教。在朱熹的时代,北印度已经进入伊斯兰王朝,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已经濒临灭绝。在中国西域,当地也已经伊斯兰化。而在中国内地,则是一个已经完成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万里佛国。 佛教在哲学和宗教上非常成功,在哲学上将印度哲学带入中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宗教上深入大众,佛寺多,信众多。但佛教不利于国家,宗教强而国家弱,寺庙富而民众穷。南宋国力弱小、外敌环伺、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熹主要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在哲学上,重新释经,集新儒学之大成,总结了儒学的哲学化;二是在宗教上,开儒教之始,创祠堂制度、家礼制度,与佛教、伊斯兰教展开竞争。 南宋当然灭亡了,但精神上的中国却重生了。在哲学与宗教上,中国用自己的精神文化力量征服和同化外敌;并且开始去佛教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

阅读更多

历史很短的一些国家

阿富汗:1747年,普什图人的一个部族的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一度成为强大的国家,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 印度:1647年,马拉塔人(印度教徒、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崛起,建立了马拉塔帝国,疆域一度覆盖德干与北印度。虽然马拉塔人是少数民族,但影响了印度民族的形成,许多马拉塔人将领被视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基斯坦:1526年,来自中亚费尔干纳的察合台人(察合台突厥语、穆斯林)巴布尔征服印度,建立印度斯坦(即莫卧儿帝国)。印度斯坦时期,形成了印度斯坦语(也叫乌尔都语),也是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国语。近代,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提出两个民族理论: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民族。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建立后,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印度教徒迁往印度。 孟加拉: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 匈牙利:1000年,马扎尔人(一个东方游牧民族)在东欧定居,改信天主教,建立匈牙利王国。 俄罗斯:988年,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融合,开始形成俄罗斯文化。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