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2
经过与各地各国的人相处沟通,我可以非常确定中日朝韩等东亚人有一种迥异于其他大部分人的特殊气质。一开始我怀疑这是普遍的,但经过长久地接触我发现:这确实是特殊的。
绝大部分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非常内敛,有警惕心、疏离感、拘束感,他们不会轻易信任别人,很难自然畅快地表达自己,有想法也不会说出来。
在这里并不评判这种东亚气质的好坏,也不探讨它的来源和形成,我只是想说: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氛围,与他们接触时我感到不舒服。即使与他们长相一致、甚至语言相同,我也感到如坐针毡;反倒与中国少数族裔、东南亚人、拉美人在一块时,我感到如鱼得水,认为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哪怕语言不通。
幸运的是,中国是一个地跨东亚、中亚的巨大国家,除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居住的传统汉地以外,还有更广袤的国土,那里有更多不同的人群气质,却也属于中国。我很感谢自己成长于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经历,它让我免于拥有东亚气质;当然,却也让我难以融入东亚气质。
我想,这一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意识到了谁是我的群体,谁不是我的群体。它将帮助我选择走向何方,就像气味指引着鸟归巢。
阅读更多
2023/04/16
看起来在大城市的人——或者仅仅是有车一族——相当守规矩,无论是西安还是上海,大家开得慢、会避让,甚至可通行时段的公交车道都不走。用古人评程朱的话就是“拘”。
而小地方就不一样了,妨碍直行的、闯红灯的、走非机动车道的,在信阳、桐庐、太仓都很常见。用古人评陆王的话就是“荡”。
以前的话,我肯定是认同守规矩的人,毕竟和大家一样,都在言必称环保、做题为要务、以赚钱为目标的教育里长大。但现在我看到了守规人的另一方面——他们就是最核心的被统治阶级,换句话说,就是“龟男”。而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上层男性,正骑在这些守规矩的下层男性与女性头上,掠夺下层的劳动付出,享受所谓“经济繁荣”。
相比之下,有一部分下层女性就非常聪明了,她们虽居于弱势,但很擅长超越规矩,甚至反过头来利用规矩,能够以弱胜强。有的人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创造条件,颇具草莽气质。能够在社会中发现其运行原理,自知或不自知地意识到“荡”的正面作用,并指导自己的利益观念、行动,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任何男性、女性都应该向她们学习。
拘与荡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应该综合利用。但如果只能做到其一的话,应“宁荡勿拘”。
阅读更多
2023/04/15
社会科学的趋势是走向以计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用来观察现实。但这个东西有阶级性,只有符合阶级利益的成果才能成为显学;真知灼见只能躺在角落,无人问津,现实就是如此吊诡。
哲学的最新发展我感觉挺荒谬的,现象学、分析哲学之类,完全抹杀了传统哲学的魅力。
文学,很少见到好的,大都是汉化大师。我们只是懒惰的食客,等待这些个“名家”产出的二手甘蔗。根本原因也不在于他们的翻译腔,而是现代汉语的失败,或者说“尚未成功”。一个没有伟大作品的语言是还没成熟的。
最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可能是:
整理国故,或者叫“博物馆学”。神州大地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早就不在了,但可以“冰冻”起来,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永存。
再就是地理学,因为经历越多越认识到基因决定论、地理决定论,人只是基因的囚徒,社会则必须经受着“地理的复仇”。
阅读更多
2023/04/14
宗教就是大众的哲学。所谓哲学只是少数精英的孤芳自赏,领先但并不影响大多数人。人没有精神生活的话不可想象,精神生活包含哲学或宗教。
相比于亚伯拉罕诸教或波斯宗教这类天启宗教,还存在一种不谈鬼神只谈个人修养的“悟道宗教”,比如发源于印度的耆那教、佛教,中国的道教、儒学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非常兴盛,受到佛教的文化震撼后,中国诞生了吸收佛教思想与本土道家思想的道教;在佛教、道教的刺激下,宋明时期的儒学吸收这两者的思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儒学也因此走出国门,拓展到朝鲜半岛、日本、琉球、越南等地。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半殖民地文化渗透-快速西化(马克思主义化)-更快速的西化(新自由主义化),精神生活上呈现出一种无处可去却又被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状态,势必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出一个稳定的出路来对抗冲击。对比其他国家可知,日本主要是神道教、佛教,韩国选择了基督新教和天主教,越南以佛教为主,朝鲜选择了西方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印度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印度教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选择并不多,一个是佛教——中国第一大宗教,一个是儒学——完全契合中国道德、中国价值、中国审美的精神文化。所以,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将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崛起。
阅读更多
2023/04/13
婆罗门教 又名旧婆罗门教、古婆罗门教。
印度-雅利安人在征服了土著之后产生的宗教。该教神祇众多、相信轮回、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
耆那教 婆罗门教衰落时,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即“沙门思潮”)中产生了多个新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等。
耆那,意为“征服者”、“胜利者”。
尼乾子·若提子(筏驮摩那、大雄),是印度东北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刹帝利种姓,30岁出家修道,42岁悟道并开始传道,创立了耆那教。
该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主张正知、正见、正行,提倡通过苦行、清修达到完美或觉悟的状态。
该教现今仍存于印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