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在佛教(及其携带的印度哲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道家、名家、阴阳家。
但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更久,主要内容有《易经》、苯教。
《易经》为周文王时期的创作,是周人在商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周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的阶段;商人是少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与商业文明,尤其在文字、神学与哲学、天文历法方面造诣非凡。
商人的主要信仰包括“帝”和“祖”,帝即至高神,祖即历代祖先。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也有用于宗教祭祀的历法。哲学上最重要的两点是:人与帝的沟通(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观察),天命观念(商汤革命)。
周人在向商人学习农业与祭祀的过程中被商化,理解并发展了其哲学。周文王认为自己能够与商人的帝沟通(即发现了自然现象并没有保护商人的倾向性,发现了商人王室并没有神圣性),认识到了大邑商可以衰亡、小邦周可以崛起的变化之道,由此出现了《易经》,继而出现了商周革命。
苯教是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宗教,产生于象雄地区,但创始人来自波斯或中亚。苯教思想与波斯哲学高度相似,以二元对立为最大特色。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的互动,构成自然运行的框架与社会规范的工具。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