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北京电影节展映影片《村庄·音乐》,一部关于传统音乐的剧情片,大概90分钟左右。
影片是黑白色的。一开头,就让我想起了张大磊《八月》,而且我非常确定它一定会有彩色的片段。不同的是,《八》的黑白是为了最后几分钟的彩色,而《村》将几分钟的彩色片段放在了中间,大概是影片进度62%左右的时候(不确定,只是自我感觉)。
这部片子我给打10分(即满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
一、声音
自然音的运用,非常像我最喜欢的导演张大磊,不过在混音上相当克制。主创的取向是客观冷静的,而不是以情绪来渲染,所以自然音的声响效果是贴近真实的、没有放大感官感受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影院音箱不足以达到耳机的效果)
现场音乐的录音与混音,为大家留下了宝贵而高质量的记录、存档。每一首音乐都极为优美动听,可见在原声乐器和人声演唱的录音上都做足了功夫,混音工作也对最后的呈现增色不少。唯一可惜的是,主创说这是全景声录音和呈现的影片,但这次放映却在 5.1 的影厅。期待之后在杜比影厅再次享受。
二、画面
画面也极美,比如棉花田、塔里木河、农居,甚至遮阳网、塑料布等。采用了我最喜欢的“新现实主义”,贴近真实,颇为享受。
三、剧本
剧本其实比较简单,但胜在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不错的把控力。因为在90分钟内还要置入多位传统音乐艺术家的现场片段,所以讲完很长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但主创将一个故事的三四个阶段放在同一时空来呈现,在压缩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任务。具体在这里不做剧透,留待大家去做欣赏。
四、题材
故事围绕传统音乐中的木卡姆音乐展开,兼有诗歌、村庄生活等。映后,编剧之一、音乐指导何力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京剧、秦腔、花儿、木卡姆等,都是我国的伟大民间艺术”。我深感认同,我也相信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不断地获得艺术上的新生与成长。值得一提的是,何力与摄影指导李勇居然都是我的学长、校友。
五、哲学与文化
这部电影可以用类似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或《千高原》的“道德地质学”的方式来做分析。南疆的沙漠绿洲、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维吾尔语的说话方式、木卡姆音乐与当地诗歌,无不呈现出一层又一层的文明积累。
南疆土著是印欧语人群,与同是印欧语的波斯语族群比邻而居。唢呐、扬琴、琵琶等乐器均来自波斯。波斯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互动思想也在影片中有体现。
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城邦文化远播中亚,留下了城堡和城市的传统。影片中提到了喀什噶尔(即喀什)的制琴师。传统上,南疆地区又被称为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六城地区。
后来,这里接受过佛教及印度哲学的传入,也接受过景教(即基督教亚述教会)。佛教的“无常”等思想的遗存在影片中非常明显。
唐朝时期,中国首次成为亚非欧大陆国家,参与大陆事务,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产物传往西边,也从西边获取相应的产物与世界文化资源,南疆出现各个商业重镇,骆驼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如影片中所说:“当时我们用小木舟和骆驼送你出去,如今你坐着飞机回来了”。
9世纪,从蒙古草原而来的突厥语人群如回纥等迁入,改变了这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受波斯语影响,突厥语诗歌与突厥语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再到阿拉伯人、蒙古人的相继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商业文明、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出生、死亡仪式,伊斯兰历(一种太阴历)的使用;明朝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入,清朝儒学的传入,筷子的使用;苏俄的崛起,西装与西方音乐对传统服饰传统音乐的冲击;工业时代对村庄的影响等。每一层文明的积累才成就了现今的塔河边、绿洲里,所以它们会若隐若现的在影片中闪烁着踪迹。
回望以上五个方面,我想,《八月》是一个公有制工业城市、影视行业里长大的孩子的自传,《村庄·音乐》则是一个传统村落、传统艺术行当里长大的孩子的自传。谢谢编剧何力、王丽娜,谢谢导演王丽娜。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