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感觉认为学写中国诗歌应该分三步走。
首先是读和吟,大量阅读、感受已有的作品,在相似情境下应能做到「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注意选读的作品不应太古代。万物是变化的,白话是取代了文言的,如果穿越时空去追求唐宋的风格,无疑是僵化的,与当代是不通的。「礼失而求诸野」,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应当到底层民众那儿弄清楚本土的诗歌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情形、程度。大体看来,呈现出不讲格律与对仗,不用典雅古字,内容通俗易懂,有时半文半白,善用俚语、俗语的倾向,是平民、大众的通俗文学。比如这首花儿的辞令:
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作者不详,时间大约是明初到民国之间)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再看一下这种诗在当代的发展:
金晶花儿令·胸膛(苏阳,2018)
一对对山鹰打了一仗,翅膀就折了。不知道跌落的那一个,疼的是翅膀吗胸膛。
一对对羊羔回到了圈,妈妈只舔一个。不知道剩下的那一个,冷的是身上吗胸膛。
下雪了,天黑了。不知道剩下的那一个,冷的是身上吗胸膛。
尕马儿令·种地不种河滩地(张佺,2020)
种地不种河滩上的地,我的好花儿,河滩上雨来是水淌上着走了。尕马儿拉上着走了,回来了还来,我的连手。
维人不维怨路上的人,我的好花儿,怨路上连手们心拔上着走了。尕马儿拉上着走了,回来了还来,我的连手。
所以,应当睁眼看人民,中国诗歌依然旺盛地活在人民当中。
第二步应当是引用或者说改诗。能引用、化用、改用已有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东西。「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拙劣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剽窃。模仿与剽窃是必经之路,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跑。
第三步则是发展与创新。发展已有的诗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是全新的一阶段,即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