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重建》(后半部分)导读

这是我在学习会上的一次导读宣讲,可以跳到后半部分查看 PPT 版本,也可阅读文字版本。

费孝通简介

生平

费孝通(1910 年 11 月 2 日 - 2005 年 4 月 24 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3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6 年底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 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

一生著作等身,其很多著作都是中国的社会学经典读物。

观点

费孝通对乡土及乡土重建的总体观点:

中国社会的根本精神是一个乡土社会。农业与手工业的密切结合是这种社会的一大特点,中华民族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只能在这样的基础和乡土特色上起步。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重建中国人民赖以生活的工业,提高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践

费孝通在乡土及乡土重建方面的具体实践:

清华毕业以后到瑶山做实地调查并受伤;

在江村养伤期间,对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作了尽量详细的调查;

1938 年回国后在云南的禄村等地调查;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由田野工作转向理论建构。

《乡土重建》简介

费孝通教授学术高峰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的姊妹篇。

《乡土重建》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继《乡土中国》之后加入「观察丛书」系列出版。在《乡土中国》中,试图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基本规范,而在《乡土重建》中,则是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问题症结为基础,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

面对处于不断被损蚀和衰败、瘫痪的中国乡土社会,以经济结构和行政体系入手,从社会治理、产业、资本几个方面寻找乡土重建的方法。

在本书中,讨论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基层行政的僵化」「损蚀冲洗下的乡土」「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乡土工业的新形式」「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等十四个题目。乡村与城和镇的关系,乡村经济面临的问题,重建的资本从哪里来……费孝通教授就这些深刻影响中国乡土社会的问题,在本书中做出分析,提出主张。

这些问题提出于七十年前,现在来读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乡土重建》(后半部分)主要内容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特权的动摇:地主不放弃特权将被暴力解决;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守旧,没有积极谋适应的能力;

传统性格阻碍着新生:性格与现代工业所需能力不符。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乡土工业;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出发点不为工业而为农民;

电和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换用新动力,把工业分散到落后区域去;

一段历史的教训:新动力必须正当使用。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规模:小型工厂可以分散到乡村里,规模可大可小;

手工和机器的配合: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并不对立;

乡土工业中的成本问题:工资较低,吃住便宜。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家庭工业、作坊工业;

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用合作社的方式保证生产者获取全部利益;

服务工厂代替作坊:用服务工厂的方式把不好分散的工业部分集中到小型工厂。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资本从哪里来:我国资本贫乏,靠自己省出来;

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悲观看法是因未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所以无储蓄,乐观看法是人民承受痛苦、蓄积资本的能力强;

怎么会穷得没有资本的:占人口 1/10 的地主阶层的寄生,吸去了乡土生产力的 1/4 ;

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土地问题解决后,乡土就可以积累生产资本。

节约储蓄的保证

沙土上的金字塔:地主和农民的传统积聚资本方式行不通;

对以政治力量强迫储蓄的过虑:若采用政府力量强制积聚资本,需以人民控制权力为前提,以防政府变质;

效率和储蓄的保证:提倡自愿储蓄,重视分配对生产的积极作用。

总结

可以总结为现代工业的下乡,或者叫乡土手工业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乡土工业的形式、资本的积蓄方式,以重建乡土本来就有的工业,以重建乡土社会。

集中体现了费孝通“志在富民”的思想。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一条路。

阅读感受

个人读下来,感到行文非常流畅。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颇有看外文译本的感觉。能感觉到作者的写作水平纯熟,有着很好的表达能力。

就内容而言,其亮点是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对工业化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指向性。由于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问题的解决就相当于抓住了主要问题,这样对农民的关怀是非常可贵的。

对今天来说,其价值依然存在,因为中国农村及农民如何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疑问

对乡土及乡土重建的一些疑问:

  1. 乡土是传统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是传统中国的绝大部分,但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终将由多数人变成少数人。那么农村的重要性是不是会降低?发展农村、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是不是会变成比较次要的问题?
  2. 在半殖民地或者实质上的经济殖民地,弱小的民族资本与民族工业真的能发展起来吗?
  3. 费孝通在乡土问题上有没有考虑过城市化或农民进城的问题?如果有,他对农民到城市并转化为工人持什么态度?
  4. 在积聚资本方面,应该“先苦后甜”还是降低效率(即在保障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收集结余)?谁来决定?如果人民愿意“勒紧裤腰带”,是否应该听从人民的决定?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keynote



image.png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