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沿海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的错误认知的修正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读书好赚钱、“孔雀东南飞”的认知。如果是高端人才,按喜好选择定居地,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算人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充当“农民工”而已。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海运便利,承担经济与贸易功能,印度也同样是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沿海地区经济规模大于内陆,所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就业人口。到沿海地区打工基本只有两种模式:一、在厂区或工地工作,俗称“打螺丝”、“打灰”;二、在城区工作,也就是服务业人员,俗称“搬砖”、“码农”、“金融民工”。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人口,均可以在这些找到工作岗位。所以地理塑造了现实,现实塑造了人口流动格局。

​从现实角度看,沿海地区无疑是工作、生活的最佳地,毕竟找到工作岗位是生存生活的第一要务。这说明我们理解现实,但不多,我们只理解了一半的现实。

​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着很多科教文卫“六边形战士”的省会城市,可以称为“小北京”,又可以称为高端版的三线建设城市,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感觉——“经济不行“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高端工业、科研、人才。这些城市工作岗位由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构成,对工作场所的称呼是“单位”而不是“公司”。

这些城市的工作岗位一般都偏向高端,高端工业的科研与制造、知名三甲医院、数量庞大的知名高等院校,都需要大量的硕、博人才。我们找不到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我们并不符合岗位要求。

这些城市并不是经济水平不行,而是追求不同。它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经济效益,而是更广阔的社会效益。它们以科学与教育为重,医疗发达,文化发达,其核心人口安居乐业、生活质量较高,人口素质高,富有精神追求,生活幸福度高。即使是搞经济与贸易,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也是极强的发展基础——理工科的书不是白读的。它们的起点很高,对城市化、现代化的理解是超越了打工、吸纳就业、经济贸易的。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城市的缺点,只是因为我们阶层低,看不到同一个城市中其实存在着它真正的世界,城区核心人口对自己城市的实质评价与我们截然不同。

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其生活质量与实际获得一定是超过沿海地区的地级市的。从房价、房租、理发价格、维修服务价格等指标来看,它们以一半的金钱成本获得了几乎一致甚至更高水平的医疗、教育与生活,完全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示范区。我不推荐苏州、无锡、南通、惠州、珠海,也不推荐鹤岗、阜新,我推荐各种“小北京”:沈阳、武汉、合肥、长沙、成都、重庆、西安等。

​照理说,这些城市的丰富资源也应当往沿海地区集聚,也的确有国企或学校“东迁”。但国家政策仍旧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国企又搬回了原本的省份;高校被禁止实质性东迁,除了早前就已经扎根沿海的。所以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基本不再外流。



image.png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