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旧婆罗门教、古婆罗门教。
印度-雅利安人在征服了土著之后产生的宗教。该教神祇众多、相信轮回、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
婆罗门教衰落时,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即“沙门思潮”)中产生了多个新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等。
耆那,意为“征服者”、“胜利者”。
尼乾子·若提子(筏驮摩那、大雄),是印度东北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刹帝利种姓,30岁出家修道,42岁悟道并开始传道,创立了耆那教。
该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主张正知、正见、正行,提倡通过苦行、清修达到完美或觉悟的状态。
该教现今仍存于印度。
佛,意为“觉悟者”。
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陀)原是印度文化区东北部一个小国(位于今尼泊尔)的王子,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修道,35岁悟道,向其他修道者宣扬理论,由此建立了僧团。佛陀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理论、组织逐渐宗教化形成了佛教。
该教的基本理论是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灭、灭苦的方法(四谛),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苦,修行人需要断尽一切烦恼,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轮回,得到解脱,进入涅槃的境界。
该教分别传播至中南半岛;经西域传至汉地,再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传至青藏高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现存的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但现今在印度已式微。
又名兴都教、新婆罗门教。
商羯罗,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从小学习印度宗教及其哲学,对佛学有深刻研究。15岁出家云游,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他仿效了佛教的僧团制度和僧院。
该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梵天、毗湿奴、湿婆并称为印度教三大主神。
现今的印度教教徒众多,有将近十亿,绝大多数在印度。不吃牛肉,但不包括水牛肉。
一种近代宗教,一神教,发源于旁遮普地区,现今的大多数教徒也在印度旁遮普邦。
那纳克(古鲁那纳克)出生于莫卧儿帝国的拉合尔附近的一个村子,印度教家庭,婆罗门种姓。28岁受到神启,开始传教事业。他深入印度各地,远足至波斯、阿拉伯,去到麦加朝觐,回程北印度时经过克什米尔。他的追随者自称为锡克(门徒)。
该教反对种姓制度,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要义,主要宣扬:一神论,人人平等,信仰业报轮回,反对偶像崇拜。
锡克教徒蓄须发、缠头巾、允许吃肉、禁烟酒、禁食清真食品或犹太食品。
扫码留言